而大部分人以为困是“懒”、是“倦”,结果拖了几年,一查已经成了病。
真正值得重视的,是那种醒不彻底、白天犯困、晚上又睡不沉、早上起不来、午后特别累的状态,这不是单纯疲劳,是系统崩溃。
最常见的一个根源,是甲状腺功能减退。这种病几乎是犯困最容易被误判的原因之一。
它来的慢,不会突然发作,表现也不激烈,不发烧、不疼,只是人变得慢了。
动作慢、说话慢、思维慢、代谢慢,最开始大家只会觉得没精神、容易困。
但问题是,甲状腺激素是全身代谢的启动因子,没有它,细胞活性降低,神经递质合成减少,大脑清醒系统就会长期低活跃。
有研究显示,轻度甲减患者中,有将近82%的人主诉白天精神差、注意力难集中,且多数没有自觉“生病”。
检查发现TSH略高、T3略低,但都还在临界值里,医生可能也不处理。
可这正是代谢节律正在滑落的标志。如果拖个几年,可能开始出现体重增加、怕冷、心率慢、记忆下降等一串症状。
这不是单点问题,是一个人调节能力的整体减退,犯困只是它给出的第一个信号。
第二种情况更隐蔽,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。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打呼噜,其实不对。它的关键不是声音大,而是夜间气道塌陷、间断性缺氧。
人在夜里反复缺氧,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,激素节律紊乱,大脑进入浅睡眠循环,恢复质量大幅下降。白天犯困,就是夜间没恢复好。
哈佛医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,记录呼吸暂停指数与日间嗜睡指数之间的关系,发现呼吸暂停大于15次/小时的中度人群中,白天工作注意力持续时间平均缩短46%。
也就是说,一个人夜里呼吸断断续续,白天自然支撑不住。问题是,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晚上呼吸会断,睡着了哪还能觉察。
配偶说打呼噜是“像断气”,也没人在意,自己只是觉得累、想睡,就这样拖着。
直到某天心率忽高忽低,查出低氧血症才开始警觉。但呼吸暂停已经让心脑供血习惯了低水平运行,状态想再拉回去,难了。
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忽视的点,是高胰岛素状态。这不是糖尿病,但比糖尿病还危险。很多人吃完饭特别困,不是吃多了,而是胰岛素反应太强。
正常人吃饭后血糖上升,胰岛素适度分泌,稳定血糖。但有些人胰岛素分泌过度,把血糖拉得太快,结果大脑一时供能不足,就开始困。这叫功能性低血糖。
医学统计显示,胰岛素抵抗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前五年,近60%的患者有“饭后极困”表现。这种状态开始时完全无痛感,不会瘦,不会饿,就是想睡。
很多人以为是“饭吃太油”,其实根本不是。真正问题在于代谢调节出了问题。特别是白领人群、经常久坐、少运动、三餐时间不固定的个体,这种问题更多见。
有些人一查血糖还正常,就放心了,但没人查他的胰岛素基础水平和C肽分泌指数。
这些指标一旦出问题,说明胰岛功能已经负担过重,只是糖还没升高而已。犯困,是代谢过载的报警器,不是疲劳的延续。
真正的困,不是晚上睡得晚,而是早上醒不来,午后发昏,吃完饭恍惚。这种困有规律,跟生活节律相关,更跟身体功能恢复效率有关。
如果一个人睡够了、营养也够、没缺觉还总想睡,那一定不是懒,是系统性问题。这种人查出来的病往往比想象严重,不是马上要命,但已经在透支。
再说得更远一点。长期犯困的人,大脑神经传导物质水平普遍偏低。这个状态在神经内科有个名字,叫慢性低多巴胺状态。
这种人注意力不集中、做事容易厌倦、精力持续不了,表面上是想睡,其实是大脑不愿意清醒。背后的问题可能和铁、锌、叶酸、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,也可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紊乱有关。
这些问题不会在血常规里反映出来,但长期影响情绪、节律、精力。人一旦进入低兴奋状态,就越发觉得累、懒、困,形成恶性循环。
很多人整天喊着“状态不好”,但没人去查神经递质的代谢状况,医生听了也只是建议早睡多喝水。但困不是表面问题,它指向的是更深一层的功能下降。
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,能帮普通人判断自己犯困到底是正常疲劳,还是在接近疾病?
答案是有的,可以用“晨间恢复速度”做自我评估。早上醒来的头30分钟,看三个指标:
是否头脑清晰、是否自然排便、是否主动进食。如果这三项在30分钟内都完成,基本属于功能正常的节律状态。
如果超过1小时仍昏沉、胃口差、注意力无法集中,那不是困,是节律崩了。
人是昼夜生物,真正的健康体,不是在吃得多睡得多,而是恢复得快、启动得快。如果连清醒都费劲,那说明系统已经卡顿,等到真正发病,已经来不及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[玫瑰][玫瑰][玫瑰]
参考资料
[1]周海生.经常犯困应警惕这些病[J].安全与健康,2020,(07):56-57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