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二子文不加点,求诸己焉
苏洵作《名二子说》一文,解释给两子取名的缘由时,曰:“过则诟谤,短则非议,喜怒哀乐之未发而中节准绳,人之情也。”
他在两个儿子心中种下这样的种子。而后,为了实现这些期许,苏洵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努力——他不仅要做父亲,更是充当老师和朋友的角色。一门之主肩负着“亦师亦友”的责任与担当,种种举措均是出于一片父爱。
只因儿女从父母,故先生喻书
苏家一门三杰,大儒苏轼和苏辙的文采与气节,无不来源于苏洵的教导。顽皮活泼的苏轼,性格开朗豁达的苏辙,在苏洵的呵护下,从小就展露过人的文采。
为激发儿子们对文学的兴趣,苏洵有意收起家中的好书,引得儿子对这些神秘典籍极为好奇,便偷偷翻阅。又与二子举行同题作文的比赛,开展讨论交流,以磨砺写作。
苏洵长于引导与启迪,并不限制儿子的天性。苏兄弟二人喜欢踏青山水,苏洵从不拦阻限制,反而常于闲暇时带他们游历山水,一同品读诗文,开阔文学视野。
令人感慨者,苏洵教学生动有趣,考虑周到。儿子读书,他并不逼迫苦读,而是引导两子在游玩中写下所见所感,使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融。正是父亲的开明教养,才得以成就了两兄弟非凡的天赋与文才。
千里共婵娟 兄弟情深似海
苏轼被誉为“千古第一才子”,苏辙也是文坛巨擘。苏洵一手培养出这样的兄弟档辉煌,实在难能可贵。作为长兄的苏轼,天性豁达,而比他小四岁的苏辙,则性格沉稳内敛。
虽说兄弟二人性格迥异,但感情却十分深厚。苏轼在词中写道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表达了他对弟弟的高度认同与深情。而对苏轼尊敬有加的苏辙,也曾在诗句中感慨:“嗟我性顽钝,能在公傍生,真乃万幸事。”胞弟对长兄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,可见苏家兄弟情义之深。
这份超越常人的兄弟之爱,实乃苏洵一手促成。正是父亲从小培养二子亲密无间的关系,使得长幼有序,兄友弟恭的美好景象得以上演。
亲子共读经典 培育文学灵魂
读书家教,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未来。这一点,苏洵与其妻程夫人历来极为重视。为培养儿子的兴趣与勤奋之风,苏洵常将好书有意藏起,并在日常生活点滴中渗透对典籍的讲解。
他经常就涉及国家大事的历史典故与儿子展开讨论,启迪二人的思维,使之养成理性思辨的习惯。而程夫人更是苏轼成长路上的第三任老师。她给十岁的苏轼讲解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时,苏轼便向母亲请教,自己若能像范滂那样报效国家,母亲是否会支持。
得到母亲鼓励的苏轼从此对读书有了更高远的目标,那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和人民。由此可见,苏轼崇高气节与博大胸怀,实得益于母亲的影响。如今,这故事仍常被人津津乐道——一个普通母亲,如何启迪儿子的人生目标,这可谓千古佳话。
苏洵编著的《东汉》亦被传为美谈。当年他与程夫人把八岁的苏辙也叫来,一起给十岁的苏轼讲古。一家人围在一起,亲子共读,其乐融融的景象至今令人回味无穷。
数十年后的某日,海南岛上已白发苍苍的苏轼,听到儿子琅琅读书声,不禁追想起幼时老父的督促,遂题诗叹息:“闻子读书声,二老在耳边。”可见,书香门第代代相传,苏家的读书风气确已成为苏轼骨子里的家风和记忆。
结语
一代文豪苏轼与苏辙并称“二苏”,实乃父辈苏洵与程夫人耳提面命、身体力行的结果。苏洵一生关怀儿女学业与品行,身兼数职,作师作父作友,一片苦心。而程氏则用母亲的温柔启迪儿子从政理想。
苏家人或许平凡,但一心一意培育儿女的苏洵父母却是不平凡的。正因一个普通人用心去教养,一个平凡之家袭有浓浓读书气,才造就了两个不平凡的大文豪。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苏家?何不效法苏父苏母,一生只为培育后代那份不平凡
在这两个字中,一个叫轼,一个叫辙。或许,这并非只是简单的名字,而是一种深刻的寓意。车轼,虽然平凡,但正是支撑着整个车辆的关键部分,有如家庭的支柱;而车辙,虽然略显痕迹,却记录着前行的足迹,如同人生中的历程。在这些平凡的命名背后,或许蕴含着苏洵对家族、对子嗣、对人生的独特理解,值得我们深入挖掘。让我们一同沿着这两个字的线索,发现其中的智慧和深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